20241129-周五-今天专心安排的工作时间内不写字

日记-思想碎片

以下所有内容来源于我对AI的应用。语音转文字

初醒-马桶上唤醒自己的大脑

2024 年 11 月 29 日,周五早上 8 点整。起床后记录一下自己的想法。

第一个想法是做了很美的梦,内容忘记了,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。但我对梦的记忆不深刻,所以不用记录了。

然后是记录一下自己的起床状态。7 点半的闹钟和铁的闹铃一起响了,没有起来,拖到 8 点半才起。今天感觉很冷很困,意识上稍微清醒,但没那么清醒,不是睡够的那种。脑海闪过的是,如果一个人每天能睡够,那会是什么样的状态?具体的状态我体验过,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一直保持这样?并非非富即贵的人才能做到,我觉得非富即贵的人也有担心的事情。我觉得我就可以做到,只要模板化固定有方法。因为我之前有很多次是这样的状态。所以,这种感觉不属于有钱人,而是属于每一个能够保持好心情、好心态、无所顾虑的人。

3 分钟能记录的东西不算少。

脑袋里想的是自己工作上拖延的事情。拖延是在事前的恐惧和事后的发现,始终是不能够解决拖延问题的,除非事前就把拖延问题解决掉。

我想到的抵抗拖延的方法就是集中注意力,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分散掉。就拿我记录、写作文档来说,如果我总是惦记工作的时候去写点儿什么。工作的时候到了休息时间,工作的时候到了喝水时间,总是追着这些摸鱼的时间、休息的时间,等把具体要做的事情没有做完,没有做,甚至就没有开始做。事情不就是被拖延了吗?

是不是可以这样:定一下具体要做的事情,做完,或者是做了一个阶段可以打结的时候,然后再休息。休息就好好休息,一次性休息半个小时、一个小时也完全 OK。但是不要 5 分钟、5 分钟、5 分钟、5 分钟地把时间精力给切成片儿。碎片化的精力能做什么呢?什么也做不了。

昨天晚上自己从 9 点开始学习 lua 脚本语言的开发和理解,学到了 12 点半。中间也遇到了困难,但是都是在围绕着如何解决困难去思考。这个过程就很妙,结果也很好,我明显地感觉到我对这一块的内容理解更加深入了。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。

思想只能指导眼下,可总结以前,却无法控制未来。之前想过的诸多方法,若不在当下执行,未来便不会去施行,因为未来的想法是基于未来当下的情况而定。所以,想到要做什么时应即刻去做。规划应规划当下,从当下开始的 5 分钟、1 小时、一天之内,要做何事,而非思考未来,比如明天该如何做。

坐地铁去上班

今天我晚上要出去聚会;那是不能骑车的;所以选择了骑自行车🚲去地铁站🚉坐地铁去公司;13公里;1小时的路程;

聊聊打车、骑车和坐地铁,以及开车上班


最近出门的时候,每次都会碰到一个算是邻居,一起坐电梯下来。我们一起从小门出来,她每天都站在门口等车来接。没错;她每天打车。

住在保利香颂这样的地方,如果房子是自己买的,他应该有能力买车,或者家里有车。但她选择不开车上下班,而是每天打车通勤。因为我们那地方离地铁站有 15 分钟的路程,约 1km 左右。再加上公司的距离;如果她也和我一样的通勤方式的话;那得早上起来很早;并且要和我一起抢共享单车;没有共享单车就会迟到;

如果她骑车或者骑电动车,路程也显得不优雅。如果她开车,估计得有停车费以及其他车维修的费用。这是我的想法。

如果是我,我想自己经济能力有限,没买车的话,也做不到每天打车。首先每天开车成本不具体;我也不知道没了解过。然后打车对我来说是负责不是投资;我眼下最优选的情况下最优选择是骑自行车,可以锻炼身体,并且免费。或者骑共享单车,每个月只需 15 块钱。我没有电动车,也没地方停。所以去地铁站,然后坐地铁去公司,是我作为打工一族的最优方式。

所以一个人选择什么方法去做一件事,肯定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的最优解。真的一定是这样,哪怕有时候为了面子或者迟到了要打车,那也是当下的最优解,满足内心的面子或者焦虑。

好,很强;

当下我选择坐地铁,来聊聊坐地铁的感受


就如同有专职司机一般,我只需在地铁里做自己的事即可。坐地铁时,能为自己争取到时间。这段时间我可以用于看书、看视频、玩游戏等任何事,那这 30 分钟的地铁时间,其实是属于我自己的。

骑车则需要 50 分钟。这 50 分钟的时间不能说浪费了,只能说无法进行输入或输出,只能输入。不过,也有好处,那就是锻炼了身体。

坐地铁,有更锻炼的时间,也能输入。所以这两者的好处我都能看到并且接受。

那地铁真的就好吗?当然好,便宜,是社会福利,这和打车一样。我想了想,如果打车,等车 5 分钟楼上要 5 分钟,中间路上若 30 分钟堵车则需 40 分钟。整体比骑自行车和坐地铁能减少 10 至 20 分钟的时间的东西不多,比如坐车时不能看手机,最多戴一个耳机听播客。这和骑自行车,还缺少了自行车锻炼带来的好处。所以打车对我来说并非最优解。

坐地铁是我累了或者不方便骑车时的选择。所以我的选择就是这两种,结合当下的情况,选最合适的那个。

我见证了一些东西:

  1. 华与华开了第三个公司了被我看到了
  2. 李诞8个月没更新都播客刚发布被我听到了

午饭后的惬意时光

  • 心情记录:美好的事情值得被记录-这清澈的蓝天背后,是我的正反馈的情绪
  • 看娃弟内容: 12 点 23 的时候回到工位,看到娃弟正在疯狂的输出,我不知道他是打字的还是通过语音转文字的,anyway,肯定是结合当下的环境选择了最好的那个方案。我也看到了一些目录结构:比如,琐碎的碎片 & 专门思考的话题 ,这样的目录结构。看到了 12 点 40,我要停下来了,这是一个很好的适合我自己去记录的时间段,天时地利人和。看到了娃弟对我的称呼全部换成了娃哥,同样,我把所有“二娃”字符换成了娃弟。

本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今天专心安排的工作时间内不写字

算了,不想写了。话题起的太大了。

一句话总结一下:就是我说的专心安排的工作时间是【9.30 – 11.30】【13.30 – 18.30】的正式工作时间内。如果这些时间想着去写的话,就几乎做不了工作上本身的事情,思想也都是抛锚的。

就这吧先。说多了没啥意义。执行今天一天,有空了回来写写这个感受。

情绪记录-差(2024年11月29日12:55:29, 我现在可热燥,还别了一泡尿,并且还有 10 分钟就要睡觉了,困意也上来,感觉写不完,所以产生了上面的情绪)

(所以我先去尿尿,然后外套脱了,接一杯水喝一口,然后睡觉)

可以了,问题已经解决。洗脸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识别到了自己的负面情绪,并且通过行动来解决 它。切实是可以解决的。over,睡觉

想到了一点感觉很重要:那就是流水线的记录方式,记录出来的内容 就是流水线的内容。

一个文章是要敢于返回去继续润色,以及该加的加,该删的删的。是需要经过打磨的。

wow,我发现我的这个想法和昨天 AI 对我回答里面有!!!!!!!! 昨天获取到的太容易,今天是实践印证了。牛逼,这种感觉。

同事的衣品都很好,是我想要的

不是不舍得花钱,是没花心思去研究过自己想要什么,喜欢什么

不喜欢的也是 1000 元

喜欢的也是 1000 元

那就看有没有去花心思去想了

技术上是要考虑深度的:不能只考虑 ROI 和偷懒。

  1. 技术方案考虑上 SLA 要达到几个 9
  2. 分布式数据一致性问题要想办法解决,而不是逃避
  3. 体验技术深度的都是在细节上面
  4. 并发,加锁,缓存,乐观锁,超时释放。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
  5. 任务重试,要考虑好幂等问题
  6. 数据隔离一定要做好
  7. 架构设计问题,是一门艺术,没有的话就是没有。有的话一定有用(画图就知道了)
  8. 代码基本质量是有标准的,设计模式和堆代码是两种
  9. 三方外部接口调用的时候:具体的标准是什么:一致性,QPS,风险

群团建是个好事

周五一下班就想放松是怎么回事

严重吗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没有回复内容